善待爱情与性案例

发布时间:2015-02-25   作者:心理中心

案例一:悲情“网恋”


小方,女,20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几个月前她在网上认识了一位“情投意合”的网友,便情不自禁地陷入了“网恋”之中。从此,她经常在网上沉迷到深更半夜,与对方“情话绵绵”,很快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不久,小方决心要约她的“网上情人”见面。约好见面的那一天对小方而言是个黑色的日子。那天,她等了好几个小时,网友却迟迟不露面。起初激动而羞涩的心情逐渐变得绝望,她总觉得来来往往的人都在嘲笑自己,最后简直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学校的。
从那天起小方的情绪便有些失常。想来想去,她竟然认定这是同班的一位男生在网上化名同自己开玩笑,就前去质问。男生莫名其妙,极力否认。但小方执意认为是对方在“考验”自己,始终纠缠不休。
不久以后,小方被送进精神病医院时,已是思维破裂、语无伦次,一时情绪激奋,一时心灰意冷。经医生诊断确认,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包括小方在内,该医生已接诊了三位因“网恋”失败导致精神失常的大学生。

点评:小方由于陷入“网恋”,将自己的全部情感都寄托在网络虚幻的爱情里,当她下定决心将网上虚幻的爱情发展成现实中真实的情感,却遭到了当头一棒,对方根本没有出现。这对她的心理打击是非常大的。发展到最后精神分裂,被送进精神病院。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达,大学生“网恋”的现象越来越多,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区别,认识到网络的虚幻性可能会带来的相应结果,分清真实和虚幻的界限,做好心理准备。

案例二:用理性驾驭情感


小张,男,20岁,某大学学生。开学不久,他朴实的装束,憨厚的性情和不善言谈的性格就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由于他不愿意参加活动而整日埋头读书,同学们给他取了个绰号――“书虫”。虽然用字不雅,却也包含几分肯定,他心里还是美是美滋滋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一个女孩子,女孩那热情开朗、能说会道的性格,像花一般甜甜的笑脸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整个一上午,他的眼前一直浮现着她的笑脸。那一天晚上,他失眠了。以后,他整个人都变了。想向她表白,又缺少勇气,整日精神恍惚,学习热情一点儿也没有了。他经常在人群中寻找女孩的影子,想看她一眼,和她说一句话。有一天,他看见她和一个男生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他想把她忘掉,却总是失败,每次在路上遇到她,总要不由自主地多看她一眼。他觉得自己真是没用,显然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她,离开学校,可是,他又忘不了父母的嘱托,他该怎么办?

点评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上的发展成熟,自然产生了对爱的向往和关注。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本案例中的小张,应学会用理性来驾驭自己的情感,摆正学习与情感的位置。

案例三:走出二人世界的小圈子


小A,女,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当初,她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向往踏入高等学府。进入大学后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成绩优良,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誉。正当她准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目标时,一位白马王子闯了她的生活。她很快坠入爱河,一度沉醉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两人世界,渐渐地游离了原先自己设计的奋斗目标,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严重滑坡。自己虽然已经预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却无法控制自己,虽然双方也感到这样下去很累、很烦,但总打不起精神来。

点评
大学生中谈恋爱的现象比较普遍,恋爱中的大学生容易被感情或爱情所困,怎样才能够从“情”字中解脱出来,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关系,是摆在大学生恋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本案例中的小A,应该及早走出两人世界的小圈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感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及温暖;另一方面,应该理清两人的情感困惑,把握恋爱的长度、热度和鲜度,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案例四:求爱遭到拒绝时


林某,女,22岁,林业专业三年级学生。来自祖辈都是林业工人的东北地区,对于能到省城上大学,林某感到万分高兴。到校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大一时曾被评为三好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异性的倾慕与日俱增,盼望早日有位白马王子出现。当她把自己的感情向本专业另一男生诉说时,遭到婉言拒绝。寒假时她忍不住又写了一封信给那位男生,但他顺路约请同学一同返校已离开家了,他的哥哥便把这封信原封不动地“加快”转寄到学校来了。信到校后,同寝室的同学以为他家里出了什么事,便拆开了信。此事被公开。消息一传出,原本内向、忧郁的她,心情更加沉重了,心里的矛盾也更大了,为此,她整天精神恍惚,萎靡不振,夜不能寐,觉得丢了面子,做了件丢人的事。看见同学们在一起说笑,她就以为同学们在取笑她,她便上前去和同学们解释,可自己又说不明白,搞得满城风雨。由此经常剧烈头痛,胸中憋闷,度日如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最终产生自杀念头。她写完给系领导、父母、同学的信,便吃了大量的安眠药。由于老师、同学发现及时,送到校医院被抢救过来。

点评
当求爱被拒绝后,小林一方面感到自己的行为有愧于父母,另一方面感到自尊心受到创伤,在同学中抬不起头,产生了焦虑、抑郁,甚至轻生自伤。事实上她追求自己的爱情、向心中的恋人勇敢讲出自己的真心话,这是大胆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并没有什么过失,更没有错,不应该自责。但是,爱情是相互的,每个人都有爱与不爱的自由,不能得到一个人的爱情,不等于失去所有异性的爱。天涯处处有芳草,何愁他人不识君。居里夫人19岁时曾爱上了一位英俊而富有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的反对,那位大学生又无力抗争,使居里夫人不得不承受失恋的痛苦。居里夫人当时也很痛苦,但她马上理智地控制了自己的感情,失恋而不失志,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获得了新的科学发现,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爱情。

案例五:当分手已成事实


小E,女,19岁,某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自述近一个月以来内心非常痛苦,有时候难受的用头撞墙,甚至想到了自杀,但终于没有勇气那样做。寒假里,男友向她提出了分手,她一直无法接受、感到很伤心、很无助、很不甘心、同时又很压抑。心里总是想着以前俩人在一起时开心快乐的时光,现在面对他冷漠无情而又决绝的态度,她总是不能相信那是真的,总是幻想着两个人还能和好。心里很苦很累,这一两天更是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再也承受不起了。

点评
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虚无等情绪使当事人受到伤害。失恋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失恋所引起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化解,会导致身心疾病。失恋是恋爱中经常的挫折现象,许多青年为此而痛不欲生。小E应面对现实,接受分手的事实,而不应一味地停留在过去的回忆以及和好的幻想里;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试,比如找亲人或知心好友倾诉、适当地把情感转移到其他的人或事物上、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等;尽快地消除心灵的创伤,恢复心理的平衡与健康。

案例六:在失恋的背后


小D,男,22岁,工科四年级学生。该生自述,在校外学习外语时,认识了本校一女生,他对她印象不错,遂主动接近。该女生比他高一年级,当时已面临毕业。四月中旬的一天,他突闻姥姥去世,悲痛欲绝,找到该女生向其倾诉从小与姥姥共同生活的情景,以及对从姥姥处得到的母亲般的深深眷恋。该女生听后,非常感动,马上表示要与他交朋友。他象抓住了救命草,立刻把全部感情投入其中,在以后的交往中,他的感情越陷越深,不能一日不见,一时不想。可该女生自答应与他交朋友后,又十分后悔,觉得自己欠考虑,特别是她父亲非常反对他们之间的交往,因此多次表示结束恋爱关系。可他不同意关系的断绝,曾写过血书,表示过要断指,自杀。由于他的情绪一直处在极度的波动中,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他们的关系上,致使期末考试三门不及格。该女生毕业后,分到本地工作,表示与他只能做一般的朋友。希望他不再打扰她,并退回了他给她的所有信件。他一时冲动,到该女生的单位,动手打了她。致使该女生和单位的领导找到学校。他当众流着眼泪表示不再与她来往。可他的内心仍觉得自己是真心爱她,不想失去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到了节假日,经常打电话,写信,甚至到该女生家门口或上班的路上等她。他知道这只能使她离他更远,而且也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但不能自控。眼看已接近元旦,情绪更是难以自制,既怕做出失控行为,更怕考试再亮红灯。因他已累计八门课不及格,学位已没有,若在最后一学期毕业设计再出问题,将无法毕业。他感到内心痛苦至极,不知怎么办才好。

点评
小D失恋后的情绪反应比常人要强烈的得多,持续的时间长。那女孩与他分手已近半年,他仍不能自制,情绪激动,这其中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他不愿失去她的原因,是觉得她是他的第一个真正的恋人,是他离开姥姥后以后的十余年里,第一次感到被人爱,被人珍惜。她的爱使他多年的情感饥渴得到了补偿。他怕再回到以前的状态,不愿意恋爱失败,所以总是是纠缠不放、希望能挽回。可他的做法不但不能帮自己摆脱情感纠葛,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小D应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把精力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走出来,不能只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努力战胜自己。

案例七:因失恋而断指自残


小K,男,20岁,某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面对女友向其提出分手,他痛苦万分。某日中午在教室用特意买来的一把大菜刀将自己的一截手指跺下,事发后被同学及老师及时送往医院急救。

点评
面对失恋的挫折和打击,没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而是采取消极和毁坏性的方式来应对,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加深了对自己以及对父母、亲人的伤害,甚至会对社会造成负担和影响。大学生应理智地对待失恋,积极面对、正确对待、冷静处理,尽快消除心灵的创伤,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

案例八:该不该答应男友的性要求
小F,女,18岁,某高职院校一年级学

生。由于恋爱中的男友希望与她发生性行为,对她提出了得到其“处女膜”的要求;而她自己认为这样不妥,她不能接受。但男友一再的要求又让她感到很烦恼,一方面她爱男友、希望让他开心满意,另一方面她又不能答应男友的要求,她做不到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满足男友的需求,而男友却认为她的拒绝表明她不爱他,为此,她觉得很苦恼、很沉重,内心非常矛盾。

点评
小F面临的苦恼主要是与男友之间是否发生性行为产生了分歧和矛盾。大学生正处在性生理已经成熟,但性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他们性观念的矛盾恰恰反映出他们性心理和性道德观的不成熟。如何正确对待性问题,是摆在大学生恋人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的问题。应该认识到人的性行为不仅是满足生物性需要,享受性爱交流的权利,而且,意味着承担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如缔结爱情、维系家庭、教育子女、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等。而大学生是正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们各方面还不具备承担这些义务和责任的条件;如果不顾理智地发生婚前性行为,必然会产生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如堕胎、性病传播以及心理上的压力等。

案例九:同居只为“相互取暖”


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 最近一个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

点评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可能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那么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那么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严重的可能有露阴癖,产生一种儿童心理。这是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型,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等,这恰恰表现出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为是否需要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一个严肃的责任问题。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科学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

案例十:由性生理问题引起的性心理问题


小E,女,19岁,大一学生。近两年来心情不好,有时哭泣。认为不可能有男同学会喜欢她,原因是一次与同学一起洗澡时,有位同学说她的下身与别人的不一样。当时未在意,但次日发现有的男同学在背后窃笑,认为可能是那位女同学“向他告密”,说了自己不正常的隐私,男孩子不会喜欢“不正常”的女孩子,感到十分伤心。近来常感觉下腹疼痛,白带增多,心里很害怕,但又不敢跟家长说,只觉得症状日渐加重,心里更加紧张。

点评
在咨询老师的帮助下,请一位资深的妇科女专家为她做了检查,结果只是一例小阴唇稍大。由于她经常抚摸和对局部的关注及好奇引发手淫,因不注意卫生而又引起阴道炎症,导致白带多和下腹疼痛。妇科专家为她进行消炎治疗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整形”手术,又对她讲解了对“手淫”应有的正确认识,消除了该女生几年来沉重的“心病”。

案例十一:由性发育引起的困扰


小A,男,某大学三年级学生。他本来是个生理上发育正常的男孩子,但是到了青春期,他也和别的男孩子一样,开始对自己的生殖器特别留意起来。他总是感觉自己的阴茎发育太慢,似乎比别人的要小,于是自己“阴茎短小”的包袱就越来越重地压在他的心头。他觉得阴茎短小的人将来恐怕成不了男子汉,甚至会不会影响到今后的结婚、生育……。后来他想到刺激阴茎,说不定可以使阴茎长得大一些,于是他开始了手淫。去年暑假里,他给住院的爷爷陪护时,看到护士为爷爷导尿的时候,用一根橡皮管子插进尿道里,很是新奇。回来以后,他不满足于一般的手淫刺激,也试着找来一根塑料管,慢慢地往自己的尿道里插,觉得很好玩,也很刺激,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最后一次,由于插入得太深,尿道把塑料管“吸”进去了,拿不出来了。他心里很着急,又不敢对别人说,渐渐地出现了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发炎和膀胱刺激症状。

点评
小A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在他青春发育的阶段对自己的生殖器过分关注,因而产生了对阴茎大小的疑虑,并且越陷越深,以至于不能自拔。这是由于他对性知识的缺乏,又没有得到正确的性教育和及时的心理疏导所致。首先,他应马上到医院就医,取出塑料管,生理上得到康复;其次,他应学习了解一些青春发育的生理知识和心理知识。

案例十二:他不是“流氓滋扰者”


小Z,男,21岁,某大学三年级学生,来自农村,一年以前,他偶然从女生宿舍楼下过,无意拾到一只从凉台撒谎功能掉下来的胸罩,颇为好奇,见左右无人,便捡起揣在衣兜里。晚上就寝时,他拉起床帘,反复观赏,同时产生性兴奋和性满足。此后,他常有意从女生楼走过,得便时便捡拾女生内衣,后来发展到溜进女生宿舍、水房偷拿女生晾晒的胸罩、内裤、丝袜等用品。后某日不慎,所藏女生衣物被同宿舍一男生发现,受到嘲笑和鄙夷。渐渐传到女生那里,有人背后骂他是“流氓”,尽量回避他、远离他,这使他受到很大压力。其实,每次偷拿后他都很后悔、自责,自罪感强;曾打过自己的耳光,对苍天发过誓再也不做了。但又无法控制自己,为此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和休息。他也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就是不能克制对那些物品的兴奋情绪和快感。不久后在一次潜入女生宿舍偷拿衣物时,被校保卫抓获,在他的箱子里搜出许多女性用品。保卫部准备以“流氓滋扰”的性质予以处分。

点评
小Z属于恋物癖,是以性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患者对女性身体没有直接的兴趣,而把性兴趣集中在女性的某些特殊物品上(如胸罩、内裤、丝袜、饰品等)。他的行为是病态的性心理障碍,不是道德败坏的流氓。但这种行为长期下去会造成周围人对自己的某种轻视,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应及早治疗。

案例十三他为什么想成为她


小G,男,19岁,理工类一年级学生。他父母感情一直不好,7岁时,父母开始当面争吵,到初一时父母分居。但同住一单元内各居一室,他跟父亲过,妹妹跟母亲过,经济上各自独立。其母整日在外工作,从不管家,由于与其父分居就把情感全部倾注于起妹妹身上,而对他关心甚少,使他难以体会到母爱。父亲重病在身,工作也不顺利,心情不好,更少顾及家庭,对他也只是严厉管教,表现诸多不满。他从小担当起家庭生活重担,买菜、做饭、收拾屋子、招待客人,照顾生病的父亲,甚至做针线活。
他身边几乎没什么亲戚,内心痛苦、感受常无处诉说,也不愿意别人知道其家庭情况。他从初二开始有了做女性的愿望,认为做女孩可以像其妹妹那样撒娇、任性、得到宠爱,而不必象男孩那样总得以强者面目出现,活得那么累。觉得自己生了个男儿身,却是女儿心,喜欢做女性,认为那是最幸福的事情。喜欢模仿女性的声音、动作、戴首饰等,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个女人,总幻想做贤妻良母。想做变性手术,但面对社会压力感到很恐怖,不敢让父母知道,怕他人了解到内心的隐私,只是尽量克制自己,但内心非常矛盾痛苦,学习也难以正常进行,真想一死了之。

点评
小G的症状可诊断为易性癖。这种性心理障碍的特点为生理上属于一种性别,持续存在改变性别的强烈愿望。正常人的性心理或性行为是与生育下一代有直接关系的心理与行为。而具有性心理障碍的人,他们的性心理与性行为则与生殖无关,或成为正常性活动的一种替代活动,以此获得性满足。小G的易性癖还未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因为他还有较清晰的社会角色意识,他有作为孩子,要对父母负责的意识,他了解社会文化习俗对性别角色的要求。因而没有出现特别出格的行为。而他的内心冲突也正在于此,他必须时时压抑自己改变性别的欲望,去符合社会及家庭对他的期待。对于小G来说,变性手术不是不能做,但这确是慎而又慎的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心理障碍还得基于心理治疗。

案例十四:因“太无聊”要“出租自己”


前段时间大连一知名网站的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出租自己”的帖子,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注意。帖子称,“本人欲将自己出租,只要不违背法律的要求都在考虑范畴!陪聊,陪逛,陪吃……价格再议。”发帖人自称是一名22岁刚从新西兰回国的大学生,“出租自己”只因为“太无聊”。

点评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在一种不成熟的状态下,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他们缺少挫折锻炼,心理承受力太弱。另外,在大学里,可能无形之中同学之间会有一个比较,比如同宿舍的人都有男(女)朋友了,但是自己没有,那么可能就造成一个心理落差,情绪上很不稳定,精神比较空虚。有的则是一旦失恋后,就痛苦不堪,无法恢复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好像没了恋人就无法生活了似的。
 真正的爱情是有独立性的,大学生恋爱,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恋爱失败了,也只能说可能彼此不是最适合的,而且,还可以通过失败的恋爱吸取经验,从中学会怎样和异性交往。

案例十五:“情敌”导致的校园暴力


不久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南区教学楼。事后,死者一同学被警方带走。据了解,此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

点评
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暴力倾向。
对于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加强心理这方面的监督,比如搞一些活动,让人的能量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转化。如果老师和学生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点发现别人的不对劲,帮他缓解问题,就可能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案例十六:同性恋者痛杀“男友”


深圳市某大学一名男生杀死和其十分要好的另一名男生,据警方调查其男生与其男友是同性恋恋人关系,而其男友则为双性恋,同时和另一名女生有恋爱关系,该男生认为其男友背叛了他,一气之下将其男友杀死,铸成大错而无法挽回!

点评
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的性倾向。大学生中同性恋者倾向追求相对稳定的感情和性爱生活。本案例中的男生便是由于发现自己的同性恋男友的“背叛”而采取了过激行为,造成恶劣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