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半数以上曾想自杀

发布时间:2015-06-03   作者:心理中心

 新华网华盛顿8月17日电(记者杨晴川 王薇)

美国高校辅导会17日公布的一项显示半数以上美国大学生至少产生过一次自杀念头,这项通过互联网进行70多所美国高校2.6万多名大学生接受还显示:15%的受访者承认曾认真考虑过自杀超过5%的人曾试图自杀大多数人表示他们的自杀念头来临时很强烈但也很短暂一般不超过一天。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经历过“自杀危机”的大学生中多数人未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或把这种想法告诉别人 。
 
        有过自杀念头的受访者说,产生这种想法的包括希望摆脱生理或感情上的巨大痛苦、失恋、学业受挫以及在学校受到其他困扰。
 
        这项调查结果17日在波士顿举行的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公布引起与会者震惊,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与会
专家指出。如今美国大学生有自杀想法时大多不愿向他人求助,表明高校传统心理辅导方式是失败的。要缓解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教育大学生对自己自杀念头给予足够重视和警惕。此外,需要来自社会各方人士向大学生传授人生经验,而不光是心理专家。

因为躯体的疾病和心理上的疲劳、绝望原因而引发的抑郁,严重时可以导致自杀,自杀是个人的精神困扰严重到难以控制,精神彻底崩溃的表现。它始于心理挫折,发生于正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自杀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自杀死亡在死亡谱中已占很突出的地位,而且年龄日趋年轻化。


       自杀行为的产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概括而言,有这几个方面:
  (1)自杀行为与生活方式、民族传统、宗教信仰、教育方式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据有关的比较研究资料揭示,墨西哥的自杀率为2人/10万;美国高其5倍,为10/10万;奥地利高其12倍,为24人/10万;西柏林高其21倍,为42、7人/10万,日本的自杀率也较高。这些状况可能与其国家的意识自由、政治对抗剧烈、人情淡漠、生活节奏紧张、精神压力过大、意识形态冲突激烈等因素有关联。相对而言,中国的自杀率较低,这与中国人传统的礼教观念的影响较深有关。正所谓"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可有之毁损"。但是,我国近些年来自杀率上升,特别是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是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


       (2)自杀行为与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相关:一般来说,经济、政治、秩序稳定,人们的心理平衡,自杀率相对就低,而经济与政治的剧变,引起社会动荡、秩序混乱,造成了社会与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人们的社会支持与交往,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对未来感到焦虑、忧愁。由此出现绝望的情绪状态,从而产生自杀。所以,在这种时代,往往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较高。例如,中国的"文革"期间以及90年代头几年前苏联、东欧的情况就是如此。


       (3)自杀行为与精神刺激因素相关: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竞争剧烈、经济状况不佳、教育方法不良、亲人死亡、天灾人祸、爱情失败、家庭矛盾、升学就业不顺利、事业无成以及别人的嘲讽打击、刁难等等外界的事物或情境阻碍了人们去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时,这些不良的精神刺激因素,使人们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成为自杀的诱因。


       (4)个人的挫折容忍力:如果说,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精神刺激等因素是自杀行为产生的诱因。那么个人的挫折容忍力因素则是自杀行为产生的直接因素,而且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同样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中有时很多人处于同样的动机冲突、挫折情绪的精神刺激之中,但由此而产生自杀行为的毕竟是极少数人。显然,这与人们的心理承受力相关。在严重的挫折面前,有的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有的人则惊慌失措,颓废沮丧,一蹶不振。

        自杀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用自杀作为一种报复手段。为了对阻碍自己欲望实现的人施以报复,以死来迫使对方承受法律的责任或道义上的、良心上的遣责;有的是为了对抗他所反对的势力,以死来示威;有的是因为外界或自身的生理、心理压力太大深感绝望,以自杀作为摆脱困境的手段;有的用自杀作为一种献身的、进攻的、追求某种心理满足的手段,例如有的人为了追求理想与正义事业而献身,以死唤起当权者或民众的觉醒。虔诚的宗教信徒以死来超脱尘俗,进入"极乐世界"。


        自杀的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情绪型和理智型。情绪型的自杀,往往是由爆发性的情绪引起的。如委屈、悔恨、内疚、羞惭、烦躁、赌气等等。这种类型的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体现出即时的冲突性或突发性。例如,有的夫妻吵架,一方赌气自杀,就属这种类型。


        理智型的自杀与情绪型的自杀相反,它不是由于偶然的刺激唤起的激情状态所致,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体验和评价,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自杀的措施。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孤独者、精神空虚者、厌世者、为宗教教义献身者的自杀属此类型。例如,上述例子中的女大学生,她的自杀意向在高考之前就产生了,进入大学的两年时间里,悲观厌世的情绪和自杀念头反复出现,后来的专业分班不如意只是自杀行为发生的导火线。


        对自杀的防治,目前国内外有许多措施,如心理咨询、自杀者"热线电话",自杀解救中心等等。不管用何种方式,在对自杀者进行治疗中,首先要对紧急情境作出反应并缓
解。消除与自杀有关的因素,除掉可能引发自杀行为的导火线。其次,了解自杀者的情况,与当事人进行交谈,使其能够将内心积郁的情绪、自杀的思想和冲动尽情地发泄出来,以便尽快度过危机。如果外界环境因素对自杀起重要作用,还要进行社会协调工作,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协作与帮助。再次,对自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给予疏导、劝解、安慰、支持,使其从抑郁的、悲观的、痛苦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必要时还可以使用抗抑郁药物协助治疗,引导他们与人交往,积极参加各种社交、体育、娱乐活动,培养豁达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