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心境

发布时间:2023-10-01   作者:

国庆假期结束后迎来开学,几人欢喜几人愁,欢喜的人都是一样的,愁的人各有各的愁法。有人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有人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还有的人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纠结等。这就让我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心境,就是你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你看待的方式不同结果就不同未来人生方向也就不同。陶渊明我们都很熟悉,苏轼把他当偶像,觉得他活得太潇洒了:王国维说他到了无我之境。可是我们要知道陶渊明在40岁之前也是和我们一样很纠结的,一会辞官一会又不辞官。当然这也少不了他家底蕴可以够他挥霍,哪怕到了现在考上公务员都不敢随便辞职。他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家里没钱怎么办?又出来做官,结果和别人不和又辞了。最后一次做彭泽县县令,程氏妹卒于武昌,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说是归隐但他并没有真正做到隐居山野,不与外界交流。在他的《饮酒二十首其五》中有写道自己的住所在人来人外的环境里,并没有让他觉得很吵闹。也是这首诗能让我们了解陶渊明的心境的具体表现。重要的是那句“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22旅游管理肖雪

改编自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百度百科和古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