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人离世后人们一般会表现出一系列的哀伤反应,比如怀念并寻找逝者,感到悲伤、内疚、愤怒、震惊等。但是,大部分人的哀伤反应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甚至消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约10%的人会发展为严重的、持续的哀伤反应,也即是病理性哀伤。在学界,病理性哀伤有几个表述名词,如“延长哀伤障碍”、“持续复杂性丧亲障碍”,“复杂性哀伤”也是其中一种表述,美国知名的哀伤研究者Katherine Shear博士及其团队常用该表述。根据最新的ICD-11延长哀伤障碍诊断标准,复杂性哀伤障碍的核心症状为思念和渴求逝者,附属症状为强烈的情绪痛苦,社会功能受损,并且以上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
在以往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常常将复杂性哀伤与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相混淆,殊不知,复杂性哀伤与这两种障碍无论是在症状层面还是在治疗方案上都有区别。症状层面,复杂性哀伤与抑郁差异在于,抑郁个体整个人都是低落的,其悲观情绪更加普遍,而复杂性哀伤个体的悲伤情绪主要聚焦于丧失,并且仍能保留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差异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触发事件是生命受到威胁,强烈的恐惧会支配一切,而复杂性哀伤的触发事件是重要他人的离世,对逝者的渴求和思念构成了症状的核心。治疗方案选择上,往往针对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疗法并不适用于复杂性哀伤来访者,比如抗抑郁药对于抑郁症状有一定疗效,但是对复杂性哀伤的效果却比较微弱。基于此,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认为需要对复杂性哀伤进行区别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