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应对新冠状病毒的同时正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有效利用、安排(结构)骤然多出来的时间?心理学家伯恩的“人际沟通分析学”理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人是存在于时间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一样,也存在于时间之中。所以,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本质上就是一个如何处理生活、工作和关系的问题。
最近听到一件身边发生的事:一家人宅在一起,最终决定把时间都分配给教育孩子上,于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部围着一个小小的小姑娘转:钢琴、古诗词、加减法……。不知道小姑娘怎么想,妈妈的想法是:“病毒问题结束时,我们家孩子一定已经成大才了”。
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而那位妈妈说此话的时候,用的是谐戏的语气。
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应对新冠状病毒的同时正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有效利用、安排(结构)骤然多出来的大把时间?
心理学家伯恩的“人际沟通分析学”理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人是存在于时间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一样,也存在于时间之中。所以,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本质上就是一个如何处理生活、工作和关系的问题。
伯恩提出,人有结构饥渴(structure hunger),即是一种要对自己的时间做结构化处理的需要。由于人无法忍受无聊与空虚,会将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做出种种安排,要用一些事情来填充或者打发时间比如这个时间做什么,那个时间做什么,都要有所安排,否则就会感觉无聊与空虚。因此伯恩指出:“结构饥渴……有生存价值。……结构饥渴表达的是一种要避免无聊状态的需要,克尔凯郭尔曾经指出:未结构化的时间会导致邪恶。如果未结构化的时间持续了很长时间,无聊就会成为情感饥渴的同义词,并导致生物性退化的相同结果”。
按照伯恩的观点,人们通过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结构化以抵御无聊同时获得安抚和生活的意义。人际沟通分析学督导欧嘉瑞还提出: 时间结构是指人在清醒的时候如何打发自己的时间,即人们可以通过一些事情或方式打发与其他人在一起的时间。
人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时间性存在,伯恩的时间结构饥渴说与1950年代兴起的社会时间研究热是同步的,学者们把时间分作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因为人的存在不仅是自然时间的存在也是社会时间的存在。当人与人相处之时——不论他们是否正合作做某件事还是仅仅相处一地一室——他们就不仅处于自然时间之中,也处于社会时间之中。因此,人们有意无意地总希望自己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以从中获得最大价值的人生意义,这也是一个人能够给予自己的最大、最高质量的安抚。
按照伯恩的观点,人们通常会用以下6种方式度过其社会时间:退缩、仪式、消遣、活动、(心理)游戏和亲密。伯恩认为人们相处时的这6种方式可以满足人的结构饥渴。
而我们当前所遇到的问题是:因为新型病毒,我们对社会时间的安排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的可能性,我们不得不尽可能减少与外界的接触。过去可以自由出入的电影院和随兴随意地逛商场以及进餐馆聚餐都已经成为白日梦。我们还不得不取消与朋友甚至亲人的聚会……。很多重要的仪式、活动、消遣等都不得不被取消,突然之间,我们手中就多出了大把的时间,多到甚至会让有些人无所适从的地步。而那些原先那些不坐班的人,如教师、编辑、研究员等,如果家中幼儿园或者正上中小学的孩子的话,可能感受到的则是时间的突然减少而不是增多。
因此,如何善用眼前的时间,就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以下介绍伯恩时间结构框架说中提出的一些可以操作的方法,以帮助大家从当前所拥有的时间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收获。按照伯恩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社会时间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并给予相应的结构或者说是安排。
一、退缩(Withdrawal)
这里的退缩既包括物理上的退缩,比如远离人群;也包括心理上的退缩,比如虽然身处人群之中,但却被自己的白日梦所萦绕,从而对周围的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是物理上的被迫退缩,为了将感染病毒的概率降到最低,我们不得不尽可能与外界隔离,即使不得不上班的人,也需要按照专家的建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薄世宁大夫)“减少不必要的会议、聚餐等群体性活动”。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在这个被迫退缩的当下,我们真正拥有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可以为自己做的事很多:
首先:我们可以先做一个遗产清单,对,你没有看错,就是遗产清单。新型冠状病毒再一次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究竟想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样的遗产?然后,倒回来,为实现你的遗产清单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其次:读经典以为自己充电,经典集聚了成千上万年前辈的经验与智慧,不仅可以让我们拥有最广大的视野和胸怀,可以让我们以最高的效率拥有最高的智慧,从而让我们可以有最好的持续发展。
再者:整理自己的相册和笔记等文字资料。我个人在送走自己的父母并为之整理遗物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感受,就是要尽可能精简我需要留给孩子的纪念品。为此,我把自己原先8大本相册精简为一本(现在大部分可以做成电子相册,只留小部分做纸质的),同时也处理了大批文字资料,不仅如此,也对很多衣物、光盘和藏书做了断舍离。有孩子的年轻父母如果能将孩子从出生到现在的相册按照时间顺序做出整理,送给孩子,会是一件非常棒的礼物。
第四:对自己的家居做一个彻底的整理和规划,断舍离之外,是新的创意布局和安排,从而让自己的家“闪闪发光”(因为日本整理术专家的话)。
第五:把这么多年承诺自己的一直想“有时间”时才做的事做了。去完成它,不论它是一封信,一个感谢,一个对自己的特殊奖励,只要有可能,就去做了,从此了结这个“未完成事”。
第六:这个说起来有点虚,但是却实实在在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那就是用这个时间去思考自己最想要什么,最适合做什么。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人是少数(所以真正有生活幸福感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由于诸多原因而没有能够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有的人是有时间时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现在好了,我们有大把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因此去思考并尽可能找到答案和对策,就有可能让自己从此拥有心流涌动的美妙人生。
第七:家中有幼儿园或者中小学孩子的父母,则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学习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当然,如果能够在教育学名著的指导下进行就最好。这里我推荐的书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窗旁的小豆豆》 以及《爱的教育》,这些书可以帮助我们父母最大限度地理解孩子,而如果我们肯理解孩子,孩子就会为了爱我们而努力绽放出他们最美丽的一面。
二、 仪式(Rituals)
伯恩认为:“仪式是高度程式化的社交行为,这些行为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正式的仪式构成典礼,其中会发生什么可以完全预测。用仪式的方式进行沟通,人们彼此并没有传递多少信息,但彼此也给予了互相认可的示意”。
仪式是大家公认的在某一特点时间做一件相同事情的社交时间安排,用仪式来结构自身的社会时间从而为自己和他人提供高品质的安抚和支持,是人类的一大发明。而那种会使人疏远的仪式不是因为流于形式就是因为仪式本身的存在就有问题。
生活中绝大多数仪式都具有超乎寻常的安抚作用。比如最简单的见面打招呼、问候、自我介绍等会给人带去放松和亲切感,再比如各种节庆日对我们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文化自信和身份自信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再如丧葬仪式,对于逝者的家属而言,有很重要的疗愈与安抚作用;而郑重的婚嫁仪式则有稳定婚姻的作用;再如过生日、成人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结婚纪念日等仪式都有非常重要的温暖人心的安抚与支持作用,在提升人类精神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这个非常时期,很多重要仪式都不得不被取消,比如刚刚过去的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仪式时间,但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很多家庭不得不取消了非常珍贵的聚会时间。可是,借助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我们仍然可以履行一些仪式并且创造出新的仪式时间。
例如:每天与父母亲友通电话的时间,除了报平安之外,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分享我们当天的读书、学习、思考,以及做家务、带孩子的经验和感想。为了保证这个时间的质量,可以用一个小本子记下当天发生的有趣或者有意义的事情以及自己的读书收获和思考等等,这样通电话的仪式时间中,就会有非常丰富的谈资,这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家人通话的形式化,而且可以有效促进亲人间的关系并做到与亲人共同成长
除了与亲友共有的仪式时间之外,我们也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些仪式时间。比如每天在一个独处的时空中(自己的房间或者书房)读一点书,听一段音乐,看一部片子,写一点文字,或者干脆发一阵呆,这都有助于我们的自我安抚。
(未完待续)
特别说明:这篇文章主要参考了我与瑞典督导室欧嘉瑞合著的《人际沟通分析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感谢欧嘉瑞先生对此书初稿所做的严格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