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头条|疫情之下,“心理援助”如何做到快、准、畅(转发)

发布时间:2020-02-13   作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迅猛,防控形势严峻。面对未知的疫情,无论是被隔离的患者,还是配合留守在家的市民,焦虑恐惧也是人之常情。疫情之下,不仅需要医疗攻关、物资保障,心理的疏导和援助也必不可少。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印发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原有心理援助热线的基础上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结合本地公众需求提供24小时免费心理服务。


在江西,省教育厅已组织省内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力量组成专业心理支持团队,在疫情期间每日6时至24时为社会大众和广大师生免费提供网络心理辅导服务。全省社会各心理咨询机构和人员也积极响应,为疫情中的群众提供必要援助。


疫情当前,人们需要怎样的“心理疏导援助”服务?专业机构和部门的“心理援助”怎样做到“先行一步”,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访谈主持:凌洁

江西广播电视台首席播音员、

主持人      



邀嘉宾:王敬群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江西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理事

疫情发展到今天,心理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哪些人群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疏导的对象?

_
_

王敬群:重点是,所有人员面对疫情的恐慌、愤怒以及倦怠情绪。

难点主要有:(1)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封城封路带来生活不便,会激起公众的愤怒情绪,不确定性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一旦恐慌,就容易引起愤怒等应激反应。

_

(2)心理援助最为有效的是现场援助模式。但由于新冠肺炎的疫情,封城、封路后心理工作者无法到现场提供专业支持,只能在线上开展工作,不能够直接接触到目标人群,心理援助的潜力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_

重点关注疏导的对象: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分类,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疏导的对象主要包括:第一级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第二级人群: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什么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来临的时候人们会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_
_

王敬群:一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大,信息呈现多渠道传播特征,容易引发人们关注。

二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一般是短时间内发生,政府、社会、民众、大众传播媒介等无法事先预见,因而民众对这类事件一般无法进行事先的心理准备。

三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或利益形成威胁,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疫情防控严峻的形势下,心理干预援助力量能否跟得上?这方面的难点在哪里?怎么克服?

_
_

王敬群:从目前形势来看,从政府部门、学会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心理咨询商业机构都发动了心理干预的公益活动,纵然在很多方面不完美,但已经形成了一道心理安全的防护网。

心理干预援助力量难点在于,援助力量和受援助人群“供求信息”的不对称。

_

克服:应建立抗疫心理救援的服务平台,实现对救援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方面,大力倡导抗疫心理救援的公益志愿服务,发展志愿者队伍,对于各救援主体的具体人员进行信息登记管理,建立心理救援志愿者资源信息库;另一方面,及时发布供需信息。比如医院和社区可将拟开展心理援助项目发布在平台上,寻求所需资源、志愿者或服务供应单位。根据供需双方信息及响应情况,促成双方的对接和实施。

要做好突发疫情的心理疏导和干预,除了开通热线咨询电话,我们还可以尝试和探索哪些形式?

_
_

王敬群:还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包括微信、QQ等途径开展心理的疏导和干预工作。录制居家隔离时心理自我调适视频以及心理援助专题讲座视频等

心理咨询援助服务的是具体的一个个人。我们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如何尽最大努力,让心理援助更加有针对性、专业性,做到快、准、畅(通畅),真正让求助的民众体会到隔离不隔心?

_
_

王敬群:(1)接受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统一领导,服从抗击疫情的大局。抗疫心理救援工作应由各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与一线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社区管理等力量进行工作协作,服从大局,让援助更有针对性。

_

(2)加强对心理援助人员的督导和培训。由具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专家组成心理救援的督导专家组:通过网络视频、在线直播等合适的方式对心理救援队伍的成员们进行专业培训,减少救援人员因为危机干预知识不足出现的“乱作为”现象;对心理救援队伍进行日常救援工作的心理督导,保证救援人员在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日常心理疏导中保持专业水准,亦帮助心理救援队伍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保证自身的心理健康;及时总结抗疫心理援助中出现的各类突出的心理问题和现象,为整体的抗疫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保证心理援助的专业性。

_

(3)丰富心理疏导与干预的渠道。开通热线电话、线上平台等多途径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并且与医护、民警和社区管理人员共同协作,线上和线下互动,努力扩大心理疏导与干预的涵盖面。

普通百姓如何自我调节,树立起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疫情引发的负面情绪?

_
_

王敬群: 1、觉察、理解并接纳情绪。适当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疫情的警惕,我们会动员全部的经验来应对危机,对环境更加关注和敏感。这种警惕反应有助于我们提高防御措施,增强做出准确判断的效率。

_

2、监控自己过激的消极情绪。当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激烈的时候,会出现兴奋头痛、呼吸急促、心慌胸闷等身体反应,持续时间过久还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进一步导致免疫

功能降低。相反,安详、宁静、愉悦的情绪状态下,我们会呼吸平静,心律正常,全身放松,促进免疫力的增强,有利于抵御和战胜疾病。

_

3、减少负面信息输入。关注官方信息及权威报道。减少对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以及朋友圈、微信群等未经证实的传言、猜测、情绪发泄等负面言论的关注。不信谣,不传谣,防止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避免徒增恐惧与焦虑。

_

4、妥善处理负面情绪。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时,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求助。自我调节包括呼吸调整、冥想、瑜伽练习等;也可以转移注意力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让负面情绪暂时停下。情绪可以通过倾诉、哭泣、呐喊、歌唱、书写、绘画、音乐等方式进行表达和抒发;此外,你也可以向身边的人或亲友求助、诉说和寻求安慰,相互支持。同时要适当进行室内运动,运动的好处在于可以帮你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加心血管机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提高免疫力、抵御疾病。

_

5、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以上方法仍不奏效,那么一定要向你的朋友、家人倾诉,或通过就近寻求专业心理援助平台获得帮助解决。


观点征集

在这个世界上,每位公民都有自我表达的需求需要,更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义务。您日常的一个智慧火花,不存留就淹没;一句点睛之语,不发声就淡忘;一生真知灼见,不传播就无闻。

江西首个音视频时事访谈节目《新闻1+2》,给您发声的平台,让您的智慧闪光,让您的思想留存。欢迎对本土新闻、国内时事关注的朋友,随时把您对当日时事热点的新颖看法、独特评点,直接以音、视频方式(一次2分钟内)发给我们,我们将从中精选观点在次日节目中播发,在各平台推广选用。让我们携手相伴,一起在思想中成长,助您逐步成为这个新时代的“意见领袖”。

江西广播评论,只等有思想的你,只为有思想的你。点击二维码,热忱欢迎您的加入参与。



音频播出:  江西综合新闻广播AM729、FM104.4,每周六早上7:30-8:00,手机江西台同步播出。


以上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台立场



主创人员


主播:凌洁

策划:黄燕

监制:刘乐明



来源:江西综合新闻广播


编辑:张辉;责编:汤云柯;总监制:罗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