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心理亚健康状态?
在健康和不健康两者之间状态的人群,称为亚健康(Subhealth)或次健康,前苏联学者称它为第三状态,亦有谓之中间状态、游离状态、游移状态和灰色状态等。据估计,处于此种状态的人群占25%~28%。
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就出现轻度心身失调,表现为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此时谓之潜临床阶段,约占人群的1/3。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三种减退,即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的减退
心理亚健康状态是以频繁出现的情绪躁动、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过分敏感或行为能力下降等表现为特征的存在状态。
心理亚健康状态导致人们不能保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在家庭生活、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知识学习、精细操作、创造性劳动等方面,无不使人们体会到困惑、压抑、郁闷等不健康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得家庭生活失调、工作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的现象频频出现,严重妨碍了生活、学习、工作。
2、“亚健康”产生的原因
“亚健康”常被诊断为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它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易受惊吓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此外,还有可能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悸、心律不齐等。
有关专家研究表明,造成“亚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
(2)由于人体的老化,表现出体力不足、精力不支、神经的适应能力降低。
(3)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前期。在发病前,人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出现器质性病变,但在功能上已经发生了障碍,如胸闷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
(4)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即使是健康人,也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处于“亚健康”状态。
3、如何消除心理亚健康状态?
第一、要能正视自己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不要逃避或推诿,向自己提出改变现状的要求;
第二,在遭遇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不气馁、不妥协,采用自勉、鼓励、警醒等积极自我暗示方法促使自己去采取有效的克服困难的行动;
第三,努力培养心理保健习惯,经常反观自己的内心体验,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养成对待他人和事物的积极情感,在行为过程中体会愉快;
第四,不要回避困扰自己的问题,包括属于隐私范围的认识、事件、情感,主动地寻求心理学家或心理卫生人员的专业帮助,在他们的指导下采取有效的行动来克服障碍,解决问题,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
第五,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平时注意锻炼身体,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膳食合理,饮食要少盐、少糖,应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豆制品等。要多吃新鲜蔬菜、瓜果、鱼和水产品,这样可以补充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暴饮暴食或偏食。暴饮暴食会造成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偏食会因为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而诱发“亚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