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大学环境案例

发布时间:2015-05-20   作者:心理中心

案例一:高个男生天天哭鼻子
小柳(化名)在杭州一高校念文科,个子高高,很精神,看起来不像是个多愁善感的孩子。不过说起离家万里,从抚顺到杭州来念书的感觉,小柳说“开始那几天好想家,想得我天天哭,连饭都吃不下”。 “我是家中的独子,爸妈很疼我,在家里我啥事不用做,袜子都不用洗。这次考到杭州来读大学,来的时候坐火车两宿一天,火车每到一站停一次,就想到离家更远了,心理特别难受。”小柳到学校的最初几天每天都哭,胃口很差,把送他到杭州报到的父母急坏了.

点评
大学新生面临的第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环境的转变。不少同学第一次离开熟悉的父母和家乡,从一个熟悉的环境突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丧失了对家庭的完整的依赖,这种心理丧失感使许多大学新生难以接受和适应,尤其是许多独生子女以前在家中被父母过度溺爱,独立能力较差,对新环境的适应则更为困难。

案例二: 没人管住读书不适应
计算机系的女生阿雨(化名),虽然也想家,“第一天来了就想回去。”不过没几天后,怎么管好自己的生活费,成为她最烦心的事。“以前在家,如果钱没有了,就向父母要,从来没觉得缺钱。现在一个月还不到,从家里带出来的2000元现金已经快花完了,原来自己花钱这么大手大脚,没有计划。”阿雨决定从下个月开始制订支出计划,管住自己的钱包。大学学习也让阿雨觉得烦恼。“有点不太适应。高中时老师盯得紧,现在没人这么管,自己还没学会自主学习,这让我很有压力。就说英语,两个星期的课,英语已经讲了100页,现在对课本的熟悉度和高中不能比,感觉有点跟不上进度。”

点评
大学校园环境比以往中学的生活环境赋予个人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空间。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他们毕竟涉世未深,没有多少独立生活经验,还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处理好一系列复杂的实际问题,仍然处在一靠家庭、二靠学校的微妙状态。在很多时候,他们有独立的愿望但又对自己信心不足,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例如,他们入学时大多有亲友陪同;遇到困难、身体不适或心情不舒畅时就忙着给父母、朋友写信、打电话求援;教师不布置作业、不制定学习计划就无所适从;起居饮食、日常开支没有父母安排就手足无措等。

案例三:淡化想家情绪,在新环境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崔某,女,17岁,南方某大学一年级新生。家庭生活温馨,在家中排行最小,倍受父母宠爱,家中生活事宜均由父母料理。父母只要她努力学习,不需承担任何家务劳动,甚至连衣服鞋袜也不用自己写,。入学后,非常想家,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想转学回去。以下是小崔向咨询老师的倾诉(在诉说中几次哭泣):“我后悔不该来这里上大学,我简直呆不下去了,成天想家。早上醒来一睁眼就想到不是在家里,真不想起床,不想吃饭。但又怕身体垮了父母着急,便强迫自己起床锻炼、吃饭。在操场上跑步,听见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之类的歌词就要哭,一边跑一边哭。课间休息和课余在宿舍,到处都听见这本地人的口音,总觉得是被抛弃到异地来的外乡人,总感到是在别人的地方,好不自在,孤独极了。班上组织出去玩,我无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反而愈玩愈伤心,觉得到处都不如家乡。而且,看见落叶就想到归根,想到归根又想到家。每天晚上熄灯后都在被窝里哭,也不知到什么时候才入睡。周末,看见寝室里的本地同学回家了,更伤心,更难受。我也希望自己快活起来,忘掉家里的一切,强迫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基本上学不进去,又怕自己被淘汰别人笑话,只得以无可奈何的心情整天把自己强塞进课本里面。看不进书,却不敢不看。就是望着书发呆,晚自习也要在图书馆坐两三小时才能坦然一点。好多作业没做,现在成天提心吊胆,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担心家里人失望,害怕世俗的眼光。从内心来说,我后悔上大学,也不知道学来干什么。我父母兄姐没上过大学,不也工作、生活得挺好吗?老师,我完全没有了在家时的活跃,没有了中学时代的丰富多彩和生活充实。现在只有烦恼―忧愁―烦恼―忧愁。我呆不下去了,我想转学回去,这两个多月我可以说是靠回忆和写信生活着。

点评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每个人面对一个新环境都需要有一个适应期。有的新生随着对大学环境的了解、熟悉以及自我调节,经过一两个月时间便能基本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少数学生由于没有在外生活的经验尤其是独立性差,情感依恋强烈,心理脆弱,适应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像小崔这样的同学应淡化想家情绪,在新环境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主动去适应大学环境。

案例四:我为什么总是留恋中学时代
王某,男,17岁,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不久,来到咨询室向咨询老师诉说自己的苦恼:“老师,我是刚刚入大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进大学前,幻想着大学生活浪漫、幸福,可是来到大学后却觉得人地两生。特别是到了周末、假日,看到当地同学陆续回家或与老同学团聚,我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是多么留恋过去的中学时代,过去的同学、朋友,过去熟悉的生活环境,甚至后悔不该报考外地的大学,其实我们那里也有不少大学,我们班的好几个与我要好的同学都在家乡的大学上学。我觉得大学还不如过去的中学时代好,人长大了上了大学但生活却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少年时代好玩。老师,您说我这种心理是不是不正常?有没有办法改变呢?”

点评
王某出现的这种心理,是大学新生中常遇到的问题。心理学上称之为“回归心理”。具体表现是迷恋过去,有一种希望回到过去的心态。它主要是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对新环境的陌生而造成。“回归心理”应当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长期处于一种怀旧、留恋过去的心理状态中,会造成学习上的不安心,甚至夜不成眠,形成阻碍学习的心理压力。所以应尽快地熟悉新环境、克服“回归心理”,如去找老乡谈心;多与同学接触交流;培养业余爱好;通过书信或电话与老同学、老朋友或家乡的亲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介绍新环境中的人和事,以减轻思乡、怀旧的情绪。

案例五:对大学不满产生抵触情绪
小G,男,18岁,某高职院校大一新生。自述对自己高考只考了所高职院校一直耿耿于怀,内心很不愿接纳这一事实,但又感觉很无奈,只得硬着头皮来到这儿读书。可是来了之后,更加失望。学校很小,环境一般,觉得与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相差太远。军训过后,觉得生活很迷茫、很空虚,无所事事,每天上完课以后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于是以闲逛、打牌、看小说、去网吧上网等方式来打发时间。

点评
小G由于对高考结果不满,对目前就读的大学存在抵触心理,不能很好地去接纳学校以及他那已经开始了的大
学生活;心理上产生失望感、无奈感、无聊感等。这一案例在大专学生中比较普遍,一方面是心里对大学的美丽幻想和过高的期望,另一方面他们感到自己现实的处境并不如意,甚至自认为非常糟糕,所以心理上的“落差”很大,难以接受、难以主动积极地试着去适应,有的甚至干脆“破罐子破摔”,以消极的方式应对大学生活。

案例六:我无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我是一名男生,今年17岁,来自沿海城市,高中时在重点班读书,那时我经常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决心在大学里大显身手。但进入大学后,我觉得现实中的大学和我从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原以为大学是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天堂,没想到眼前的大学也不过是如此,学校的环境和硬件设施甚至还不如我们高中,大学的老师、同学也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一切的一切,都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相距太远。现在,我整天闷闷不乐,没精打采,全身乏力,根本就没有心思学习。我担心这样下去,自己会发疯。

点评
该生主要由于进入大学前对大学充满美丽的幻想和憧憬,对大学的期望值过高,当他来到属于他的真正的大学,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是那么平凡而普通,甚至还不如高中时代的校园,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感到失望、沮丧、痛苦、压抑,从而在心理上排斥和拒绝自己的大学。要解决他的问题,需要明白“想象中的东西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永远是有缺憾的。”理想与现实是永远有距离的。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保持乐观心态,接受现实,试着去融进周围的环境,去发现大学生活中有价值和意义的事物,真正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

案例七:小Z,女,某著名高校一年级新生,来自大西南一个偏远山区。主诉自进入大学以后,她很难与周围的环境和同学融合在一起。她有早睡的习惯,可同室的同学晚上十一二点还在说话、聊天,弄出很大的声响,她又不好意思说,后来她就经常失眠。晚上睡不好,白天学习头脑昏沉沉,不少课程原来学得就有些吃力,这下就更听不懂了。她说话带有浓重的家乡音,同学经常嘲笑她。许多大家都知道的事她不知道,许多她知道的事大家又觉得好笑。学业上也和周围同学差距太大,尤其是计算机,城市来的同学操作得非常熟练,而她却什么都不懂,有时候问同学,他们就一副瞧不起的样子。有一次,宿舍同学一起用英语会话时,她插了一句,同学立刻为她的乡音大笑起来。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到大学来接受这一切羞辱。她非常想回到家乡去,因为在那里没有人会瞧不起她。当她和以前的朋友诉说这种苦闷时,他们都不理解,觉得她考上了这么好的大学还有什么好烦恼的呢?“我现在一想到家就会哭,我从来没感觉到如此自卑和孤独。我感到自己是全校最自卑的人。”小Z忍不住又哭起来,她觉得无比困惑,她不明白为什么昨日的风采竟会这样快地消失,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与大学格格不入,她不明白自己这样活着到底为什么……

点评
小Z的问题属于大学环境适应不良,首先由于客观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由偏僻落后的农村来到现代繁华的都市,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经验见识等的差异让她心理感到很大压力;其次,她由以前环境中的佼佼者到大学环境中的艰难处境,让她从心理上的优越感跌到现在的自卑感,再加上学习的压力以及昔日朋友的不解,让她对现在的大学生活感觉非常痛苦,无法适应。

案例八:小C,某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成绩很好,讲话流利,思维敏捷。他在与咨询老师会面时非常坚决地说:“老师,我想退学。虽然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学,但我感到大学和中学实在没什么差别,老师的讲课甚至比中学还要枯燥,我越来越发现在校园呆着没意思,每天忙着做作业,学的全是不实用的东西,浪费我的时间,无聊。

点评
小C对大学生活的意义缺乏了解,缺乏主动进取,进而找不到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和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大学学习无论在学习任务、学习内容还是在学习方法上与中学学习都还是存在很大不同的。在大学学习,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在群体中发展自己;必须学会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还必须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以及丰富自己的内涵、个性和道德修养等。小C反馈说:“我真没想到,我在这里原来有这么多有意义的事做呢,学习书本知识不是大学学习的唯一。”后来,小C果然从各个方面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参加自己有兴趣的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他越来越发现在大学里有许多事可以做,再也不觉得无聊和苦闷了。

案例九:调整心理落差, 适应大学环境
? 李某,女,18岁,北京某重点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自某省一县立中学。父亲为县里某厂负责人,母亲在农村务农。家中有一弟读初中。李某中学时在班上名列前茅,初中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高中担任班长,深得老师的信任和同学的羡慕。高考成绩突出,数学满分,被录取在学校的一个热门专业。接到录取通知书后,非常得意,决心在大学学习中大显身手,保持在中学时的优越地位。但入学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中,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中等位置,军训时因动作不标准受过多次纠正,宿舍人际关系也不太融洽,在班上未担任主要干部,任团小组长和宿舍室长。其中考试成绩一般,情绪低沉,决心在期末考试中与班上同学一决高下,但期末考试科目较多,自己在复习时情绪很不平静,学习效果不佳,看书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读过的内容记不住。为争一口气,连连开夜车学习,造成心动过速和失眠。在期末考试开始一周,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点评
李某的问题仍然属于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这一案例在大学新生适应过程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被高校录取的学生在中学一般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不一定都能在班上继续名列前茅,多数同学都会排在中等位置,有的同学成绩还会暂时落后,这些同学在情绪上很可能有明显的起伏波动。另外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方法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在学习上增强独立性、克服依赖性才能边被动为主动。因此,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要学会调整心理落差,合理安排学习、转变学习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

案例十: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如何坚持学业?
白某,男,20岁,某工科大学大一学生。自进入大学以来,情绪非常不稳定。自本学期开学以来常忧郁、苦闷、孤独。学习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下降,成绩非常不理想。近半年来,夜间盗汗,难入睡,易惊醒。白天头昏,四肢无力,常感胸闷、心悸。来校心理咨询前去医科大学专家心理咨询门诊诊断为神经衰弱。专家除给予咨询和药物治疗了解到白某的心理问题主要由经济问题引起。
白某向咨询老师阐述道:我来自贫穷山区。父亲在我几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将我们三个孩子养大。为了我多读些书,哥哥姐姐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哥哥近三十岁才成家。姐姐出嫁了,但去年又患了重病,借了几千元医药费,病还未痊愈。现在家中只有六十多岁的多病的老母亲。有好多事她干不了,经济状况更不好了。我上大学后,除了亲戚和哥哥给点资助外,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每月只能靠30元贷款维持学习生活。有时要交一些费用时,我就得苦苦地考虑怎样才能交够这份钱,时常被经济问题弄得心神不安。所以,这一年多,我基本上不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很多时候学不进去。这样,我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成绩不理想,又觉得很对不起亲人和家乡父老。由于我是解放以来全村唯一的考上大学的学生,所以在来上大学之前,老乡们特意凑钱给我放了庆贺电影。当时,心里很激动,决心好好学习,还想争取考上研究生。我为如今这种学习状况内疚,忧虑,有时感到自己简直是个低能儿。
为了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能完成学业,我下决心节衣缩食度过经济难关。我一周只吃一份菜;进大学后没买过新衣服,人长高了,衣服穿上又小又短;班上开展的要花钱的活动,如郊游、生日宴会等,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平时尽量几角钱甚至几分钱。可这样一来,有的同学嘲笑我,讥讽我,说我“农村来的就是小家子气”,“吝啬”,“没有小伙子的潇洒气度”。每当这时,我就只能用苦笑来回答他们。但我感到这是对我的自尊的伤害,人格的侮辱。我心里很气,但也只能苦涩地咽下去。由于我的经济条件差,参加集体活动少,有些同学又指责我不关心集体。我委屈、苦恼、孤独、自卑,常常叹息命运对我不公平。去医院,医生说得了神经衰弱。

点评
白某的心理障碍及神经衰弱主要由家境不良,经济窘境导致生活、学习困难并产生了心理上的烦恼,再加上父老乡亲的重负产生的委屈感,受辱感,不公平感而形成的综合反应。要解决他的问题,一是要通过讨论分析,调整现有的认知结构,如如何对待自己的“穷”、认识经济窘境的双重作用以及学会用乐观的态度正视挫折和逆境等;二是要帮助他改变不利的心理环境并创设一个较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如建议他多参加体育运动及体力劳动、做睡前放松训练以改进睡眠,课余打工或做家教以缓解经济压力,同时在征得他同意后为其争取班级及系部给予一定组织上的帮助以解决实际困难。

案例十一:环境突变导致心理失常

余某,男,某交通大学一年级学生。新生进校第三周,由同学陪同来到校心理咨询室,同学介绍说:“他家住在贫困山区,父亲是抗美援朝三等残废军人,专业后回乡务农,母亲身体也不好,两个弟弟,一个曾患脑膜炎生活不能自理,经济上实在困难。”而他本人则一副漠然的样子,只说经济上太困难,要求退学。咨询老师经与系部商量,为他提供了助学金,基本解决了经济上的问题。
十多天后,又找到咨询老师,坚持要退学,经反复询问才知他最近心情紧张。晚上睡不着睁着眼东想西想,偶尔睡着一下也会做梦,吓出一身冷汗,白天昏昏沉沉,上课听不进,作业不会做,说这样下去考试肯定不及格,被开除回家没脸见人,不如自己退学好。经过咨询老师与他分析交谈,建议他先读到其中考试,那时看情况再说,他勉强同意。
过了几天,其舍友慌慌忙忙跑来说,他正在打背包,说要走。咨询老师立即赶去,见他已收拾好行李正准备动身,咨询老师好言劝他实在要走的话也等明天办完手续再走。第二天,系领导与咨询老师找他谈,问他多少句才勉强回答一句,原来他并未征求家里的意见,回去干什么,今后如何安排等一概不知,对于安慰、鼓励的话根本听不进,只是一个劲地流泪,说要退学。

点评
该生表现出明显的偏执行为,已不能正常学习,遂将其先送往精神病医院看病。医院诊断为严重焦虑引起的精神异常,需住院治疗。在其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康复期间,校心理咨询老师一直在帮助他,主动为他提供咨询服务及为他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一年后,该生完全痊愈,又成为了一个健康人,并主动要求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