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留白处,自有清风来

发布时间:2025-10-28   作者:

晨曦微露,宿舍楼已有了窸窣的响动。他望着镜中那个眼底带着血丝的自己,手中的毛巾机械地擦拭着脸庞。昨夜的习题集还摊在桌上,像一座沉默的山,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这似乎是校园里最常见的剪影——我们步履匆匆,将课程、社团、人际关系,一件件塞满时间的每个缝隙,仿佛稍有停顿,便会坠入无形的深渊。

我们的心,宛若一只不断被注水的容器。初时,它澄澈通透,能映照天光云影;渐渐地,水满了,任何一丝微澜都会引发剧烈的晃动,甚至溢出杯沿。那溢出的,或许是深夜莫名涌上的泪水,或许是对一句寻常问话的烦躁不耐,又或许,只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深深的倦怠。我们以为这是成长的必然代价,却未曾想过,也许是我们的心,被填充得太满,太实了。

请试着,为你的心田留一片白。

那并非懒惰或逃避,而是一种更为主动的、温柔的守护。它可以发生在某个午后,当你从书海中暂时抬头,并不立刻奔赴下一项任务,只是静静地,看窗外一株梧桐的叶子,如何在光中缓缓转动,将斑驳的影子投在桌角。可以是晚自习后,独自在操场上走走的片刻,耳机里没有英语听力,只有疏落的虫鸣,与拂过面颊的、微凉的晚风。又或者,只是在与友人交谈时,允许自己有那么几分钟的走神,不去思考话题的意义,只是感受彼此存在的那份安宁。

这片刻的留白,是给心灵的一扇窗。烦闷时,它是一道缝隙,让淤积的浊气得以缓缓流出;焦灼时,它是一片缓冲,让绷紧的弦暂时松弛;迷茫时,它是一块空场,让被遮蔽的本心得以重新显现。古人论画,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心灵的图景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未被填满的、看似无用的闲暇与独处,恰是滋生智慧、勇气与从容的沃土。

于是,那个清晨,他放下了毛巾,没有立刻抓起桌上的书本。他推开窗,深深地吸了一口清冽的空气。楼下,有晨跑的同学擦着汗掠过,身影矫健;远处,图书馆的玻璃幕墙正反射着初升太阳的金光。世界依旧忙碌,但他的内心,却因这片刻的停顿,而生出些许不一样的东西。那是一种清晰的感知:压力仍在,但不再令人窒息;未来仍充满未知,但眼中已寻回一丝光亮。

往后的日子,他依然会努力,会奔跑,但他学会了在自己的节奏里,寻找那一方留白。或许是课间一首单曲循环的纯音乐,或许是饭后绕道经过湖畔的十分钟。他渐渐明白,健康的心理,并非永远晴空万里,不起波澜。而是如同一片丰饶的土地,既有勤恳的耕耘,也懂得休耕的智慧,允许阳光与风雨同在,允许繁花与野草共生。

当我们学会为心灵留白,便是在青春的画卷上,为自己预留了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旷野。于此,清风徐来,明月入怀,生命的丰盛,自此悄然生长。


24级心理四班黄艺